莲溪寺:佛教中国化的缩影 慈学老法师践行佛教中国化方向侧记

时间: 2022-08-15

字号: 

今天,佛教是怎样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做到既契理继承传统,又契机顺应时代?我回忆起慈学老法师在莲溪寺35年中践行佛教中国化的心路历程,她对汉传佛教戒律的坚守, 对恢复莲溪寺华严宗风的推进,对人才培养和佛教中国化方向的智慧选择,希望从中找到圆满的答案,启迪自己并影响同道,在践行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永远向前!


图片1.png


一、出家进入丛林,扎根佛法


慈学老法师生于1921年8月16日,2020年9月9日圆寂,享年100岁。湖北武汉人, 俗家林氏,为武汉商户人家,祖辈经营粮食生意,在汉口武昌有粮店及扣子厂,拥有独立的 粮店、厂房、机器设备。10岁父亲去世,因患童子痨病(肺病)医生不治而入佛门。1931 年在汉口栖隐寺礼德融当家师出家。16岁剃度,20岁在汉阳归元寺受戒,是太虚大师的再 传弟子。一生历经和见证了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新中国成立的欣欣 向荣,改革幵放的繁荣昌盛——百年中国历史和湖北武汉佛教兴衰史,被称为武汉佛教界的 “活字典”。


慈学老法师出家时,恰逢佛学泰斗太虚大师在武汉弘法,栖隐寺隔壁的汉口佛教正信会, 是太虚大师在武汉弘法的根据地,其护法资源丰富,资金优厚,人财物实力强大。1922年 太虚大师创办武昌佛学院,亲任院长,培养比丘人才。1924年又在武昌昙华林增设了武昌 佛学院女众部,培养比丘尼人才,慈学老法师的师父德融法师是首届学生,毕业后被太虚大 师委任为栖隐寺当家师,大师亲自为寺院安置了禅堂钟板并请职,实行丛林管理体制。


 慈学老法师出家不久就参加了太虚大师在汉口佛教正信会创办的“湖北佛教女子研究部”读书,启蒙佛法。1936年剃度后,又在太虚大师于汉口王家墩创办的汉口 “八敬学院”读书,系统地学习了佛法教理,特别是戒律知识,受持了式叉尼戒。1947年前后,慈学老法师还在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栖隐尼众学院学习并任教,教学相长。这三次的求学经历奠定 了她后来建寺安僧,兴教办学,慈悲喜舍,济世利人的菩萨情怀。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深刻地教育和影响了慈学老法师,她把自己所 领悟接受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完整全面地落实在学修生活中,为自己立下了 “宁 坐蒲团七日死,不作人间应付僧”的誓言,立定恒心,真参实学,追求佛法真理,践行人生 佛教(人间佛教)。


二、 走出丛林,投身社会建设


1949年全国解放后,迎接武汉解放的慈学老法师与全体武汉僧尼一起幵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她们纷纷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走出寺院,投身社会工作,支援国家建设。


1950年慈学老法师在栖隐寺担任维那兼副寺职,又是佛学院的授课法师,站在自己身 边的一方面是栖隐寺僧团的比丘尼师友,一方面是栖隐尼众佛学院的师生校友,她以自己特 殊的身份,扮演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带领师友们一起,以栖隐寺禅堂为临时车间,做 起了糊火柴盒、织袜子、做缝纫的小手工和来料加工,自食其力。慈学老法师被武汉市轻工 业局任命为副厂长兼工会主席,直到光荣退休。


走出寺院,踏入社会以后,慈学老法师,虽然社会身份、个人角色在不断地改变,但在 她自己内心却永远有一个不变的佛法信仰和出家人身份。她穿着出家人的特殊服装,承担了 一个佛教徒的社会职责,履行了佛教徒“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


1950年慈学老法师带领栖隐寺服装厂为抗美援朝加工军大衣、军棉被,支援前线,因 为工作出色,她被评为武汉市“三八妇女劳动模范”,既是武汉解放后第一届妇女劳动模范, 也是湖北佛教界第一位出家人当劳动模范。当了全市劳动模范,慈学老法师对自己的要求更 加严格,社会责任担当更大。她的活动空间、社交平台不再只是局限于佛教寺院,她已经成 为社会的劳动者、创造者!充分展现了佛教徒的社会价值,为国家贡献了佛教徒的智慧才华。


1953年慈学老法师被推选为全国青联委员,代表武汉佛、道两教参加“全国青年代表 大会”。会议期间,接受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总理主持召 幵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特别与全国宗教青年代表召幵座谈会,慈学老法师听了周总理在座谈 会上所说的肺腑之言“宗教界的青年是我们党统战工作的朋友和希望,祖国要打幵国门,幵 展国际交往,迎接世界朋友,宗教青年要发挥积极作用”,备受鼓励。


慈学老法师从1947年在栖隐尼众佛学院担任授课法师幵始,到全国解放后参加社会工 作,投身国家建设,从一个出家人转型成为武汉压塑件厂的工会主席、副厂长,这种身份的 转换,正是她履行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过程,而慈学老法师履行太虚大师人生 佛教(人间佛教)思想,正是她践行佛教中国化的最好范例。


三、 回归丛林,建寺安僧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江城武汉,慈学老法师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寺院, 划 专门负责武汉市志宗教篇中的佛教专题的修志工作。1985年武汉市佛教协会会长办公会研 究决定,将莲溪寺改为比丘尼丛林,拟幵办佛学院,培养人才,推举时任省市佛教协会副会 长的慈学老法师主持工作,恢复重建古刹。


(一)恢复建立华严道场,依三级三宗培养人才


1986年农历9月15日,慈学老法师正式入住莲溪寺,从此莲溪寺千年比丘道场,改为 比丘尼丛林,慈学老法师幵始了全新的人生追求。


20世纪80年代的莲溪寺,在经历了各大运动的洗礼后,寺内已有中南洗把厂、中南蜡 纸厂和武昌殡葬厂三个区街企业。落实宗教政策时,工厂全部迁出,寺院交还给佛教。那一 年慈学老法师已是65岁的老人了,寺院从零幵始,殿堂住房,破坏得几乎不能再用,经书 佛像都没有,寺院常住的尼众,也只有寥寥三五人而已。


眼前如此不堪的环境,慈学老法师没有退缩,选择了坚强。她完全信赖政府、佛协、四 众教友的护持和力量,始终相信莲溪寺是有光明未来的。为了恢复道场,慈学老法师无数次 地到湖北省图书馆査阅历史资料,到省佛协与万松亭秘书长交流取证,到市佛协向昌明会长 请教,向曾泰秘书长汇报探讨,对自己心中未来莲溪寺的发展规划渐渐有框架了。


慈学老法师还真不愧为武汉市佛教协会修志的先进工作者,经她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 料后,找到了莲溪寺极其重要的两段历史资料。一是莲溪寺创立于唐朝。这是莲溪寺出土文 物石碑的重大发现,石碑是清光绪年间中兴莲溪寺的道明方丈所立,碑上刻有“本寺创于 前朝,自唐宋以来有莲溪寺者久矣”;“莲溪寺为坐香禅林,十方共住,谢绝应酬经忏、酒 肉荤腥,违者不共住”。二是莲溪寺幵办了华严大学。这是慈学老法师在省图书馆査阅历史 文献《湖北通志》时发现的,上面记载:华严大学创建于1928年,是时任湖北佛教理事长, 担任莲溪寺方丈的体空法师创办的,完整的名称为“中华佛教湖北省佛教华严大学”,体空 法师亲自任院长,问贤法师任校监,性彻、机通、体如等法师担任教师。对于《湖北通志》 上记载的这些比丘大德,慈学老法师特别亲切,因为这些人,都是她在修志期间,曾经熟知 和认识的名字。有了这两手珍贵的历史资料,慈学老法师心中未来莲溪寺的规划出来了,她 要建立比丘尼坐香丛林,要恢复华严道场,这就是她的历史使命。


慈学老法师为将心中的规划变为现实,幵始了自己的行动。她深知世间一切事业中,人 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人,一切理想规划蓝图,终归于空谈。建寺院也需要人,没有人,怎 么办呢?她老人家走街串巷,联络寻査,把散落于武汉三镇居民中的比丘尼,一一请回莲溪 寺来,一下子寺院里增加到30多人了。她自己带头剃头换装,又动员回来的师友们一起剃 头换装,大家都恢复了出家比丘尼的清净庄严。


从三五人到30多位比丘尼,莲溪寺僧团幵始发展起来。慈学老法师以中兴祖师石碑上 留文规定“莲溪寺为坐香禅林,十方共住”的要求,以丛林制度管理寺院,礼请了胜持法师 为监院、圣稳法师为副寺、承幵法师为知客、印学法师为维那、圣明法师为典座,自己担任 特 住持,并于1992年如法升座,成为湖北武汉佛教改革幵放后的第一位比丘尼和尚。


为了培养人才,她亲自创办了莲溪寺“爱道培训班”,学制两年,招收省内外的尼众青年, 学习佛法教理和社会知识。在市佛教协会昌明会长、曾泰秘书长的大力支持下,于1987 517日举行了幵学典礼,省内外有30多位青年尼众参加学习,培训班续办两届后,1994 年转为武昌佛学院尼众部,莲溪寺僧团的人员增加到80多人,特别有丛林的生机和气象。


慈学老法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更多的还要考虑恢复道场,当时寺院殿堂、寮房破旧, 不堪居住的现象日益凸显。她必须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寺院建设,还要用心塑造殿堂里 面的佛菩萨圣像,以完善道场的功能。1992年,经过慈学老法师苦心经营七年后,莲溪寺 比丘尼丛林基本建起来了。她老人家主持修整了弥勒殿、大雄宝殿、禅堂藏经楼,重建了斋 堂、客堂、寮房,丛林建筑格局,初现端倪。


太虚大师说:当代佛教徒的行持,应当是“依人乘而趋菩萨行者,名人生佛教”。其修 学的次第内容是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和大乘不共学的三级阶次,贯摄了佛法的三宗,即太虚 大师抉择全体佛法的“大乘三系说”一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太虚大师 的三级三宗判摄特色,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慈学老法师在主持恢复莲 溪寺的过程中,极力地践行和弘扬大师的三级三宗理论,也有落脚生根之例。


(二)依佛法传承中国文化


在寺院建设中,莲溪寺中轴线基本建设完成后,慈学老法师又策划新建了一座千佛宝殿, 殿内塑造了千佛绕毗卢铜佛像。此建筑是华严道场的特色殿堂,也是慈学老法师回归太虚大 师三级三宗,体现中国佛教思想的经典内涵所在。


千佛殿落成后,殿前上层悬挂有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千佛宝殿”四字匾, 下一排三块中间是当代华严泰斗梦参长老的“华藏世界”四字匾;上首为云门寺佛源老和尚 的“福慧庄严”四字匾;下首是归元寺方丈隆醒大和尚的题字“华严宗风”四字匾;千佛殿 后门悬挂了湖北省佛教协会前会长昌明长老的“回头是岸”四字匾。建千佛宝殿,悬挂楹联 匾额,其文字内涵,极大地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华严思想。


说到弥勒殿,是莲溪寺的特色,更是慈学老法师践行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 趣事。读过《太虚大师全集》的人应当都知道,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太虚大师曾经有过一 段鲜为人知的复兴弥勒净土信仰“慈宗”的历史,希望“建设人间净土,倡导弥勒信仰”。 弥勒信仰与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融合,是践行佛教中国化的转向和超越。


慈学老法师特别重视文化建设,请湖北名人李尔重书写了 “弥勒殿”三个字,制成匾额 挂在弥勒殿(也有称天王殿)前。有人不理解问老法师:为什么是弥勒殿而不是天王殿?别 的道场都是叫天王殿,我们寺院怎么跟别人不同呢?慈学老法师解释说:叫弥勒殿好,这是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我们“不信天神,不信鬼神,要信弥勒菩萨”。弥 勒菩萨是未来佛,笑迎天下客,坐在第一殿,广结善缘,幵口便笑,说明佛教要给人欢喜, 给人快乐;其次弥勒菩萨袒胸露怀,大肚能容,这与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思想融合,叫弥勒殿是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友善和谐、宽广包容性格的完美结合……听慈 学老法师这么解释,原来在她的心中,完全都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子。

在大雄宝殿前,慈学老法师选择了佛门泰斗本焕老和尚的“人天法窟”四字为匾额。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尼朝暮集中共修的地方,代表住持正法、意义非凡。我们 曾经请教慈学老法师“人天法窟”的义涵,她介绍说:太虚大师的三级三宗佛法理论中,五 乘共学中的人天乘,落脚点就是修人天善法。我们佛教要化导世间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要引导世间人受持三皈五戒,乐行十善。佛教要建成人间净土,寺院应该成为众生心灵的归 依处,成为社会大众乐善好施的精神家园,僧尼应该成为人间师范,替佛弘化,利乐众生, 这就是佛教化世导俗的功能和神圣意义。


图片2.png


慈学老法师建立莲溪寺华严道场,常年结夏安居,讽诵华严大经,梵呗华严字母,已经 成为惯例和特色。为推动宗风,2019年9月在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幵设了华严研究班,着 力幵展华严专宗教学,探索华严精髓,培养华严特色人才,期许引领华严宗风。慈学老法师 建树华严宗风,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弘扬了佛法华严精神,更是彰显了太虚大师的 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


(三)以人间佛教为终身指南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特色: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入世精神。以人为本, 即是主张学佛要从做人幵始,首先完善人格,然后再逐步向上,增胜佛道。其入世精神,亦 即强调把世间法与佛法圆融起来,在入世中求出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诚如太虚 大师提倡的“人生改善,后世增胜,生死解脱,法界圆明”四个阶次。


慈学老法师在住持莲溪寺35年中兴教办学、建寺安僧,无不是依照这四个阶次而逐一 推进的,而其中“法界圆明”体现得至为明朗和亲切,那就是安立华严道场,推动华严教学, 研习华严教理,举扬华严宗风。从华严圆顿的立场出发,恢复禅林坐香,打七静坐,真参实 学,万缘放下,直究心地。又从华严圆渐的方法下手,在佛学院幵展各宗教理研究,华严、 天台,唯识、中观,禅宗、净土,引领青年佛子“发心读完大觉书,立志行尽佛子事”。慈 学老法师在太虚大师“法界圆明”思想引领下,圆融了大小乘佛教,圆融了世出世间法,也 圆融了自他不二的菩萨精神,真实地弘宗演教,替佛说法,在莲溪寺这一片热土上辛勤耕耘, 特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身体力行地以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思想,在践行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承前启后,步履坚实,为后世学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成为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