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启示:以与湖北法缘深厚的三位高僧为例

时间: 2022-08-17

字号: 

道安大师、慧能大师、太虚大师堪称佛教中国化的三个标志性人物。


他们回应了不同时代佛教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佛教传承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回顾与湖北法缘深厚的三位大德法师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上的探索,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一是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要扎根当下生活;二是新时代佛教中国化既要汲取外部养分,又要保持本色;三是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呼唤佛教界要有新的作为。


2014 年 3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到,“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这段精彩的演讲,对佛教中国化做了精准的描述:一是外来佛教与本土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主动融合;二是诞生了具有中国特质、中国特色的“佛教形态”;三是其扎根本土,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滋养着不同时期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民众,跨越时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乃至世界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说明,唯有适应中国本有的文化土壤、社会制度、风俗人情,佛教才有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位高僧的中国化探索


回顾佛教中国化进程,道安大师、慧能大师、太虚大师堪称佛教中国化的三个标志性人物。他们回应了不同时代佛教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佛教传承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历史上,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佛教文化发展的良田沃土,吸引和培育了无数的高僧大德、名流居士,特别是这三位法师都与湖北法缘深厚,他们先后在这里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


道安大师(312—385)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十二岁出家,后师事佛图澄。因北方战乱,南下湖北襄阳,驻锡十五载。大师生活的时代,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三百多年并开始广泛渗入中国社会各阶层,经法流行,义学昌盛,但佛教教理教义、组织制度尚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并未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形式。道安大师行化襄阳十五年,依照中国语言文理整理佛典,按照中国实际情况制定教团的规范制度。他还倡导“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向佛教界提出了如何与所在社会政权、制度相适应的问题,要求佛教主动适应社会,佛教活动要与现实政治相协调。道安大师及其弟子慧远法师所作的各种改革和努力,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使佛教适应了中国国情,使中国佛教获得了自己独立的存在范式。


图片12.png


慧能大师(638—713)是唐代岭南新州人,青年时期自岭南来到湖北黄梅修行求法,得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初祖,他开创的禅宗维系了中国佛教自中唐以来的法运。


图片13.png


在慧能大师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流传六七百年,义学大畅,而佛陀出世说法的本怀宗旨却日见隐晦。慧能大师以大无畏的气魄作雷音狮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他以通俗晓畅的语言揭示了佛法的奥秘,强调生活和修行是全然一体的。这种平民化的觉悟为后来的禅宗开辟出了极为活泼生动的禅机妙用,搬柴运水、生活日用都是禅,觉悟的因缘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他为佛教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此后“一花开五叶”,禅宗从法脉传承、思想理论、修行方法、组织制度、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实现了佛教中国化,并进一步促进宋明理学、道家内丹学、阳明心学的诞生,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虚大师(1890—1947),佛教改革家、理论家、教育家,人间佛教倡导者、践行者。 1918 年,大师来到武汉弘法,并在汉口六渡桥建立了武汉佛教历史上第一个居士学佛道场——汉口佛教正信会,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佛法,施医施药,利济众生。1922 年,大师在武昌千家街创办了武昌佛学院并任首任院长。1924 年,在昙华林鼓架坡设立了武昌佛学院女众部。1932年,成立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藏图书达22428种、24230册、111000卷。武昌佛学院是我国用现代教育方式创办的第一所最为正规、最具影响力的近代中国佛教高等学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办学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近代佛教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精通佛学、旁通近现代思想学说的佛教人才。在武昌佛学院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国各地相继兴办起佛学院,推动了中国佛教的近现代革新。那个年代,外来文化在先进军事和科技的掩护下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文化,其中包括佛教。在当时的佛教内部,出现一些脱离世间的倾向,被人讥为“避世主义者”;外部也面临严峻挑战:张之洞的“庙产兴学”、袁世凯的《监督寺庙条例》、冯玉祥等人的毁庙逐僧……都将寺院与僧人一步步推向绝境。


图片14.png


太虚大师在这样的惊涛骇浪中挺身而出,提出了佛教应当推行“教制”“教产”“教理”三大革命,力主除旧布新,积极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映鉴。正是充分继承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大虚大师才可以力挽狂澜,痛陈当时的佛教流弊,倡导佛教回归到服务现实人生上来。直到今日,人间佛教思想依然是中国佛教界、世界华人佛教界的主流思想,成为百年来最有生命力的佛教思想。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一是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要扎根当下生活。佛教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佛教的中国化,其本质上是中国佛教在每一个时代的“当代化”问题。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潮流,扎根生活,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回顾与湖北法缘深厚的三位大德法师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上的探索,我们不难看出,佛教中国化的每一步,无论是义理革新还是信仰实践,都是大德法师深入社会,深入大众,深刻思索佛教与当下时节因缘相适应的积极探索,都是在努力让宗教回归现实生活,造福社会人群。这一历史过程波澜壮阔,发人深省,激励后人;这一过程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永远在路上。

二是新时代佛教中国化既要汲取外部养分,又要保持本色。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亦曾出现过多种道路选择,或偏于契机而疏于契理,譬如将菩萨情怀降格为世间的人天善法,将人间佛教等同于慈善公益事业,而将定慧之学简化为心灵抚慰和疏导,甚至视作“诗化人生”“休闲人生”等人本哲学理念,屡有偏离佛教真精神之患,乃至借人间佛教名义,落于庸俗化、商业化、世俗化,造成佛教领域商业气息趋浓,迷信色彩回潮,世俗异化明显等问题出现,需要我们时刻警醒。


正如赵朴初先生在 1993 年《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报告中指出:“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佛教界更要保持清醒和定力,保持佛教优良传统和清净本色。从以上三位高僧的行化事迹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对中华传统文化谙熟于心,将佛教文化与所处的国情世情融会贯通,从当下社会中汲取养分,变革图新,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主张和举措,并且身体力行,坚持恪守戒律,感召后人沿着他们的道路前行。


三是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呼唤佛教界要有新的作为。建设人间佛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当前的环境与太虚大师在世时,甚至和改革开放之初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对人间佛教的精神体系和实践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完善和提升。在这方面,湖北高僧净慧长老所倡导的“生活禅”修行理念,从思想体系和践行方式上做了积极的探索,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把祖师禅的“道在日用”和菩萨道的“即世而出世”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堪称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先进典范,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新时代中国佛教界既要回归佛教中国化的真精神,又要开创佛教中国化的新征程,希望中国佛教界在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有新作为、新发展。

图片15.png

 打印   关闭